填补学术研究平台建设空白 《中医药文化研究》学术集刊在成都创刊

来源:bob盘口    发布时间:2025-04-29 15:39:14

  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主办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学术集刊日前在成都举行了创刊发布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集刊的创办填补了国内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智库领域一体化综合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建设的空白。

  作为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重点项目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学术集刊是全国第一部集中医药文化、传播、智库领域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学术集刊。该刊致力于聚集国内外优质资源,共建中医药文化高地,让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集刊每年出版两辑,设事业发展、医学哲学、医史文博名家流派、教育传承、新闻传播养生科普、产业经管等主要栏目,内容涉及中医药发展宏观与热点问题,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历史古今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学术传承、中医药传播,医疗康养等学术新发现新成果。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党委书记徐旭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期待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媒,在学术研究上以‘究天人之际’的深邃,解码中医药文化基因。在文化传播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智慧,讲好中医药中国故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激活中医药时代价值。”

  近年来,人们对中医药的接受度逐步的提升,年轻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为中医药的传承和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医疗上,更在于它对人们健康的推动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我们要让中医药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球。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在中医药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产值高、种类多、药材质量优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张伯礼认为,逐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需要将中医药知识引入中小学教育,并非为了培养“小中医”,而是让孩子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张伯礼说,“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疗效与科技的双翼,这是中医药腾飞的关键。衷心希望《中医药文化研究》这本期刊能够越办越好,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对《中医药文化研究》学术集刊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陈士林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基因组学、AI技术的发展,中医药文化与科研的全力发展将获得慢慢的变多的基础性支撑,相信中医药基础科研和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更好结合,中医药健康事业将得到逐步发展。相信在主办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发展促进会带领下,学术集刊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米银军对办好《中医药文化研究》提出了要求。米银军表示,首先要把集刊打造为学习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坚强阵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中医药作为。同时,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工作大局,在服务健康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国家战略落实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发挥科研院所人才集聚、资源富集优势,持续加强中医药文化基础理论与政策制度体系研究,以释放中医药多元价值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最后,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将集刊打造为中医药文化“出海”的重要平台。并希望《中医药文化研究》,以“奋楫扬帆”的斗志、“追求卓越”的精神、“默默耕耘”的品格,倾力打造更多彰显川派中医药文化特色、享誉全国的文化精品,展现新时代的担当、创新发展的智慧和传承弘扬的风采,为推动川派中医药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在3月23日发布会当天,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等单位还现场设置了多个展区。展区展出的以中药材为创作原型的盲盒手办、将中草药植物花朵展现在织物上的蜀绣、以中药为原料的女性健康饮品等创新产品,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多样化应用。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bob盘口
电话:0371-62366575、62361149
传真:0371-62366575
网址:www.jnhyjsjc.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310国道白沙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