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创新思维点亮中医药未来

来源:bob盘口    发布时间:2025-08-24 20:43:34

  在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一批青年科学家以扎实的研究与前瞻的思考,展现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蓬勃力量。常相伟、梁阿新、潘瑶等学者围绕药食同源领域的核心议题,提出了兼具本土根基与国际视野的创新路径。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常相伟直指药食同源产业国际化的核心挑战:“中药资源是我国的战略资源”。他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资源端,亟须建立可持续利用机制,推动非主干部位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科学端,应“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系统解释药食同源功效的多样性与安全性”;在标准端,必须“建立一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规范产品评价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

  针对长期以来依赖西药标准评价中医药的困境,常相伟强调突破性转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建立一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质量与有效性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将突破单一线性思维,契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本质。

  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梁阿新团队为药食同源注入了鲜明的科技动能。他们将新型生物传感技术、多组学技术和AI深层次地融合,实现了功能成分的精准检测。“我们通过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展中医药研究,可以对整体上人类的大健康、食品安全、质量检验,会有更大的提升。”

  这些技术在中成药成分解析与质量控制中展现出较大潜力。面对中成药因成分复杂备受质疑的现状,梁阿新充满信心:“利用新型分析技术,我们大家可以把里面具体的成分都清晰地解析出来,更科学地证明其实际效果。中成药后续的发展,会偏向于更精准、有效。”技术赋能不仅破解传统难题,更将“整个药食同源比较传统的方向整体盘活”。

  “守正、创新、传承,这是中医的精神,也是我们做研究的准则。”南昌大学副教授潘瑶表示。潘瑶及其团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守正创新的内涵。她带领团队深耕江西特色药食同源资源,运用多组学技术、网络药理学等方式深挖活性成分,并创新应用微胶囊包埋等技术提升产品功效。其研究揭示道地药材的独特价值——上饶葛根中的黄酮类物质“与其他产地的含量和成分存在比较大差异”,野生黄精与人工种植黄精的多糖成分亦有显著区别。

  面对地方特色产品全国化、全球化的挑战,潘瑶团队直面难题。她坦言,江西莲子饮料在外地遭遇的“口味接受度”问题,正推动团队思考怎么样平衡地域特色与普适性需求。这种探索呼应了她对中医药发展的深层理解:“守正,是不断挖掘古籍智慧并用现代医学阐释;创新,是用AI、大数据将中医药推向国际。”

  在媒体访谈中,三位青年科学家从资源可持续、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勾勒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坚实脉络。常相伟构建的“中国标准”,梁阿新锻造的“科技利器”,潘瑶深耕的“道地价值”,交汇成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创新底气。他们用严谨的科研态度与朴实的创新实践证明:中医药的未来,既在千年智慧里,更在当代科技的广阔天地中。

  大会现场,这些青年科学家的报告吸引了不少国际同行的关注。从精准检测到标准建立,从资源利用到产品转化,他们用创新思维为中医药注入新动能。正如一位参会的新西兰学者所说:“这些年轻人让我们正真看到,中医药的未来,既扎根传统,更面向世界。”

bob盘口
电话:0371-62366575、62361149
传真:0371-62366575
网址:www.jnhyjsjc.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310国道白沙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