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1.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2.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3.昆士兰大学农业与食品创新联盟。4.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
糖是全球第六大农产品出口大宗商品,也是第四大人类膳食能量来源,几十年来其需求量持续不断的增加。中国的食糖市场需求日渐增长,预期2030年糖年产量须从目前的10吨增加到16吨,其中80%–90%来自甘蔗。然而,甘蔗单产持续停滞,并且当前种植系统中存在化肥过度使用、土壤酸化以及病虫害等问题。因此,一定要考虑以可持续的方式提高甘蔗产量,基于中国当前甘蔗生产状况,讨论甘蔗种植系统向绿色可持续转变的途径。提升当前甘蔗种植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关键要求是:减少化学投入、防止土壤退化、改善土壤健康、管理水分亏缺、提供清洁的种植材料(蔗苗和宿根)和扩大农场规模等。
甘蔗是一种成熟的热带和亚热带糖料作物,其糖产量的全球占比在80%以上。甘蔗种植于约105个国家,其中巴西、印度、中国和泰国是前四大生产国。甘蔗表现出高基因型与环境 (G*E,genotype-by-environment) 互作效应,因此一个国家培育的品种很少成为跨国商业品种。不同甘蔗种植国之间的甘蔗种植制度和作物管理存在很明显差异。与许多其他几个国家相比,中国的甘蔗产量相比来说较低,需要在品种开发和种植制度方面做重大改进,使甘蔗产业具有竞争力。
甘蔗是中国重要的战略作物,甘蔗农业支撑着华南地区约2800万农民的生计。但目前中国甘蔗单产停滞,加之长期单作及过量使用无机肥致使土壤退化,导致中国甘蔗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上升而利润下降,甘蔗产量难以增加。鉴于通过育种获得的遗传增益较缓慢,改善种植系统对于提高中国甘蔗产量至关重要。
因为认识到基因*环境 (G*E) 互作对甘蔗产量的重要性,考虑到不同产区之间的生态差异,中国甘蔗育种遵循的策略已经从广适性转向区域适宜。选择比较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以提高甘蔗产量和可持续性。
(4)整地和几乎所有的作物管理是完全机械化的,全国仅有不到5%的生产面积采用机械收割。
(5)清洁的种植材料(无害虫和病原体)是决定甘蔗产量和作物周期时长的重要因素。
(8)甘蔗间作和轮作的经济和环境潜力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甘蔗间作并未在实践中推广,因为在半数实践案例中,其经济效益微不足道。而甘蔗轮作几乎未进行实践。
目前,采用清洁的种植材料、含杀虫剂的复合肥料、有机改良剂和禁止焚烧收获残茬等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表明科学的作物管理实践在提高中国甘蔗的生产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方面具有尚未开发的潜力。
(2)种植空间配置缺乏标准。甘蔗普遍由小农户种植于山坡,而山坡地形会加速土壤侵蚀和通过径流的养分流失,小农户农场的作物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剧了土壤和养分的流失。
(4)农业地形和区域气候异质性高。优化作物空间配置以适应不一样地区是实现甘蔗可持续生产的优先事项。
(5)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相比来说较高。甘蔗种植过程中大量氮肥的投入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本文通过一系列分析甘蔗种植系统相关的问题,讨论了发展可持续甘蔗生产系统的战略及其农业生态影响,并列出支撑这些战略的研发和推广目标(表1)。
中国不同甘蔗产区的土壤和气候差异大,各地区最佳种植系统的构成也不同。消除作物可持续生产的障碍有助于发展绿色、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甘蔗种植系统。
预计中国未来的食糖需求会持续增长。目前中国甘蔗生产不仅是一个高成本、低利润的产业,而且危害环境。种植系统的创新可以为甘蔗生产提供指导并促进其向绿色、生态平衡和经济可行的作物生产系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