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警示:斩断直播带货“网红神药”的健康黑手

发布时间:2025-10-31 02:28:37  来源:bob盘口

  2025年10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出明确警示:“不要通过朋友圈、聊天群、直播带货等非正规渠道购买来源不明的‘网红神药’、廉价药、偏方或秘方。”这一声明直指当前直播电商领域泛滥的药品安全乱象,揭示了伪劣药品对公众健康的系统性威胁。从北京市海淀区破获的百万粉丝主播售卖含违禁成分“减肥神药”案,到全国多地曝光的“三无”药品致死事件,直播带货的药品安全危机已演变为一场公共健康危机。

  2025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披露一起震惊全国的案件:多名百万粉丝主播销售的“魔芋魔法豆草本果蔬压片糖果”被检出含有违禁成分“布噻嗪”。这种噻嗪类利尿药物本用来医治高血压和水肿,但短期超量摄入会导致严重脱水,经常使用则可能引发低血钾症、电解质紊乱,甚至抑制胰岛素分泌。执法人员发现,犯罪团伙通过直播带货的隐蔽性,每场直播后立即下架链接,采用“正规食品与问题食品混售”“规避‘减肥’关键词”等手段逃避监管。

  该案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以王某某为首的犯罪组织注册空壳食品公司,委托代工厂生产低成本减肥食品,再通过十多个百万粉丝直播间分销,累计销售额超2亿元。更令人震惊的是,此类“减肥神药”已形成“技术迭代”——从2024年查获的含“苄氟噻嗪”产品,到2025年新型利尿剂的滥用,非法添加物持续升级,监管难度与日俱增。

  在医疗科普领域,直播带货同样沦为伪科学重灾区。2025年7月,国家卫健委专项整治行动揭露:部分“网红医生”通过短视频虚构病例,声称“90%失眠患者会发展成精神病”,进而推销高价诊疗服务;更有主播将普通食品包装成“抗癌神药”,利用患者求生心理实施诈骗。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医疗类直播带货投诉量同比增长300%,其中“虚假宣传”“高价售药”占比超60%。

  某三甲医院“网红医生”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其通过短视频引流,将患者导向合作私立医院,每例导诊收取高额佣金。有患者反映,在所谓“专家”推荐下接受了不必要的检查项目,费用超万元。这种“导医导诊”灰色链条,不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更可能延误病情。

  北京一名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经历令人唏嘘。2025年6月,该患者听信某“网红医生”关于“股骨头坏死可自愈”的言论,拒绝正规治疗,半年后病情恶化至双侧坏死,最终不得不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此类案例并非孤例:调查显示,超40%的受访者对网络医疗信息“半信半疑”,其中25%曾因误信“网红医生”导致健康受损。

  更隐蔽的危害在于慢性中毒。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指出,许多“网红神药”通过非法添加不明成分制造“疗效”,但消费者往往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后才意识到问题。例如,含“布噻嗪”的减肥药可能会引起长期电解质紊乱,而含“”的伪劣药品则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伪科普乱象正在摧毁医患之间的信任基础。上海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无奈表示:“我们用心做科普,却被个别害群之马毁了整个群体的声誉。”调查显示,公众对网络医疗信息的信任度持续下降,部分患者甚至将“医生”与“推销”划等号。这种信任危机不仅损害患者权益,更可能引发医患矛盾,动摇医疗体系的根基。

  从经济层面看,伪劣药品的泛滥造成巨大资源浪费。以减肥市场为例,消费者为追求速效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网红神药”,但这一些产品要么无效,要么导致健康问题,最终需要更加多医疗资源进行补救。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使用伪劣药品导致的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占比超70%。

  面对直播带货的瞬时性与隐蔽性,监管部门正通过技术方法实现精准打击。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引入AI识别系统,可实时监测直播内容中的违规关键词;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科普内容做存证,建立“医生身份-科普内容-患者反馈”的全链条追溯系统。例如,杭州试点的“医疗科普信用码”,公众扫码即可查询医生资质及历史科普记录,有效遏制了虚假宣传。

  平台连带责任:参照《网络内容信息生态治理规定》,对纵容伪科普的平台实施高额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许可证。

  医师信用黑名单:违规医生将被纳入执业信用“黑名单”,限制其互联网诊疗资格,甚至吊销执业证书。

  抽检力度升级:将减肥类、壮阳类、降糖类食品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增加检查频次,加大抽检力度。

  在2025年破获的“减肥神药”案中,监管部门联合警方在8省11市同步收网,对32名嫌疑犯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关停直播间15个,查扣问题产品7万余粒。这种跨区域、全链条的打击模式,彰显了监管部门“零容忍”的态度。

  真正的医疗科普应回归专业本质。北京协和医院推出的“协和医生说”系列视频,以中立、严谨的风格收获千万粉丝,证明“纯粹科普”同样能获得公众认可。国家卫健委正通过评选“优秀科普医生”、设立科普专项基金等方式,引导医生以“公益心态”参与科普,重建公众对医疗信息的信任。

  国家卫健委明确提醒:购买药品应选择医疗机构或具备资质的零售企业,线上购药需通过具备网络销售药品资质的正规平台。消费者可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药品经营许可证,避免从朋友圈、聊天群等非正规渠道购药。

  若不慎购买到伪劣药品,消费者应立马停止使用,并保留购买记录、产品包装等证据。可通过12315平台、国家药监局投诉举报系统等渠道依。在2025年海淀区“减肥神药”案中,正是消费者的举报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关键线索。

  健康管理无捷径可走。国家卫健委倡导“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的减肥方式,反对依赖“网红神药”。对于慢性病患者,更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复诊,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直播带货的“网红神药”乱象,本质是资本与流量的合谋对公共健康的侵蚀。从国家卫健委的警示到监管部门的雷霆行动,从技术赋能的精准打击到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这场健康保卫战需要政府、平台、医生、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唯有构建“政府主导、平台尽责、医生自律、公众监督”的共治格局,才能让医疗科普回归专业本质,让每一份健康知识都承载生命的重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bob盘口
电话:0371-62366575、62361149
传真:0371-62366575
网址:www.jnhyjsjc.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310国道白沙工业区